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游戏 >

” 这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的流行游戏

来源:www.999sf.com | 编辑:999搜服 | 发布时间:2016-05-28 18:25

小编导读:

六一儿童节将至 回忆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

跳房子、晒画片……

晒图纸通常是天蓝色的,上面涂有感光显影液,一般需要去商店买。拿两块玻璃把底片和晒图纸夹在其中,为了夹得尽量紧可以在玻璃两端用橡筋固定好,在大太阳下面晒上十多分钟或者更长时间以后,取出晒图纸放在清水里,晒图纸上便出现了底片上的图案。

许多老游戏,有些是记者小时候见过或玩过,有些从父母和其他长辈的口中曾经听到的。而这些,季风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自己小时候玩过的,后来为了集结成册出版,也做了一些收集工作,补充了一部分进去。“我从小生活在成都东边的厂区里,上学在厂里的子弟校,跟着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玩,一起玩过好多游戏,而且游戏也有时尚,每隔一阵子,就会有一个新的流行。”

老成都有俗话说:“杨柳黄,扯响簧。”“杨柳黄时扯响簧”也被唱进《锦城竹枝词》里。刘孝昌说,民国25年2月,成都市民众教育馆举办了响簧比赛,吸引了数千人来参观。

自动播放

打棍是个区域游戏

扯响簧和抖空竹很像,却也有不少区别。从外观上来讲,响簧有点像半个空竹:一个厚约两公分的竹盘,下面连着一个木椎。竹盘的两头有木头做的面,木面在挨着竹盘边缘的位置上钻的有眼,竹盘上靠近这些眼的位子也开的有哨孔。这些哨腔哨孔就是扯响簧时发声的位子。

跳拱斗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,男孩子们相当热衷的运动。童年的男孩子的活动强度较之女孩子更盛,这两者都有一定的竞技性。

先说跳拱。在冬天的空地上,就能看到一群男娃娃先猜拳定输赢,输家当拱赢家跳。当拱的小孩弯腰低头,其他人按顺序从他背上依次像跳马那样跳过去。每跳完一轮,拱的高度要往上升一些。当拱的人也从一开始弯腰屈膝慢慢直立起身,站在那里。如果哪个没有跳过,就算输,换下原来当拱的那个娃娃。

刘孝昌说,这些游戏有几个特点,游戏需要的道具多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,除非道具比较复杂,孩子们做不了才会买。有些游戏还有很强的竞技性,需要孩子们互相协作。

田间地头六子冲

查看原图

耍抖空竹的也有,但在成都,空竹不叫空竹,叫提簧,也有很多花样。提簧也好、响簧也好,由于制作工艺比较复杂,多是手工艺人做好了沿街叫卖的。刘孝昌说,在过去,响簧和提簧一般都在春节前后玩耍。这个时候大人有空,家长手里也多半有些余钱,可以给小孩买这些玩具。过年期间,城里到处都是提簧、响簧的呜呜声。这逐渐热闹起来的响簧声、提簧声,也让人们过年的心情越发急切。

这些游戏中,有些游戏是典型的时代产物,比如“晒洋画”。“这个游戏在我小时候特别流行,晒洋画儿,是用化学药剂感光药剂来显影的。”晒洋画需要几样东西:底片、晒图纸、两块玻璃、橡皮筋。底片是山水、人物的画片,比如人物有张飞、关羽、孙悟空,也有双枪老太婆、杨智荣等。这些画片可能是别人用过的、旧的,或者是自己画的,还有可能是从图书上剪下来的。

编者注:该视频与原文无关,仅供扩展阅读

孩子们抽牛牛儿,比的是谁的陀螺转得久。孩子们为了让陀螺抽起来更好看,还会在陀螺上下些小心思,涂个颜色啦、贴上彩纸啦,五颜六色的,转起来煞是好看。孩童还喜欢在抽陀螺的时候唱一些儿歌,比如“一个牛牛儿一把鞭,娃儿跟着牛牛转。”

男孩子爱跳拱、斗鸡

放风筝也是在成都有着悠久历史的户外运动。据说风筝能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,由鲁班发明,当时是用木头做的,叫木鸢,也不是用来玩的,而是用作军事侦察的,到了唐朝,木鸢逐渐演变成了纸鸢。放风筝也很普遍,不少地方都有这个习俗。

进入图片中心

自己扎个纸风筝

唱着歌谣抽牛牛儿

致童年

编者按

季风在收集游戏的过程中还发现,虽然大家玩的游戏大同小异,但是有些游戏还是有浓郁的“地方特色”。“有一个游戏叫‘打棍’,我小时候没耍过,是一个家住在北门木综场附近的朋友告诉我的。”打棍就是用长木棍打短木棍:玩者分为两个组,一组持长木棍,站在地上画的大圆圈里,一组在圈外;短木棍先放在圆圈里,持长木棍的先用长木棍猛敲短木棍,短木棍弹起来后再横起一击,将其打出圈外,若圈外的一方没有接住,则持长木棍的一方获胜,若接住了,再往圆圈中抛去,圈内一方得挥棒把它打飞,若没能接住,就算输。如此往复。

抽牛牛儿的道具还有一根系着棉线的小竹竿,棉线一般长1米左右。玩的时候,孩子们把棉线缠在陀螺的腰那个位置上,然后一手把陀螺放在地上,另一只手将绳子向外一扯,陀螺就能在地上直立着转起来。在陀螺转动的速度逐渐慢下来的时候,用鞭子抽一下,它就再度快起来,继续转下去。

在清代,风筝就有各种样式,还有专门的手艺人扎了漂亮的纸风筝在青羊宫二仙庵一带叫卖。“但是那个是卖给大人的,小孩子放的风筝多数都是自己扎的,而且一般扎的都是最简单那种风筝。”最简单的风筝也叫“田字风筝”或者“王字风筝”。娃娃们寻几根竹篾条,用刀片剖细,三横一竖摆起,拿细线扎成个“王”字。

从唐宋时候起,成都就有游赏之风,盛甲西蜀。民俗专家刘孝昌介绍,历史上,成都的游艺活动颇多,世代相传,儿童游戏也是如此。不少游戏从明、清流传到民国时期,有的还流传至今。“像抽陀螺、扯响簧、骑竹马、踢毽子、老鹰抓小鸡、斗鸡、跳绳、抽中指、抓子、蛇报蛋、藏猫儿等等游戏,都是从清朝传下来的。”

在描绘旧时成都人生活的《竹枝词》中,还有不少关于放风筝场景的描述,比如“微和澹荡锦官城,柳色青青天气晴。三校场中宽敞好,儿童逐队放风筝。”

放风筝要比哪个放的高,可能还有些娃娃要拿自己的风筝线去缠别个的风筝线。刘孝昌说,以前的娃娃放风筝除了好耍,还有寓意在里面:风筝放得越高意味着越吉祥,那叫“青云之志”;放风筝还把晦气一起放掉了,所以古人会把名字写在风筝上,等风筝飞高以后剪掉风筝线,把晦气放走。所以如果谁的风筝被放走了,是一件令放者、观者都皆大欢喜的事情。

抽牛牛儿可不是拿个鞭子去抽打黄牛、水牛,而是指的抽陀螺,因为陀螺又叫“木牛”。和现在一些公园的空地上看到的那些老人抽铁陀螺不同,旧时的成都孩童们抽的陀螺,一般高5厘米,直径3-5厘米,用硬的圆木做成。一头平,一头是圆锥形,在尖头处还会镶一根铁钉或者一颗钢珠。

成都民俗学家刘孝昌介绍,根据地上画的房子形状不同,跳房子还分两种,一种是四四方方的,叫“豆腐房”,还有一种叫飞机房:中间一排格子,倒数第二格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格子,看上去像飞机的翅膀一样。跳房子的“子儿”也有很多花样:简单点的,是就地捡的瓦片石块;复杂点的,是串起来的旧算盘珠子,自己缝制的布沙包;如果要让“子儿”好用,就废物改造,找出家里用完的“百雀羚”铁皮罐,在里面装满沙子做成。

棋类游戏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游戏,在田间地头也能见到,游戏器具也很简单。刘孝昌介绍,双方在地上或者纸上横着竖着画四条线,再在外面划线围成一个九宫格,各自寻捡6个石子、砖块或者木棒作为棋子,就能对弈。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错点上,每次可以沿着线移动一格,横向或者竖向都可以,每次只能移动一个棋子。

说起小时候的游戏,许多人有这样的感慨:小时候玩的游戏太多了。除了多,有些游戏还“男女有别”,男娃娃玩的和女娃娃玩的不一样。还记得念小学的时候,夏天的课间休息时分,女生拿着一圈橡皮筋就出去了,少则三四人、多则五六人,甚至八人,就开始跳,冬天大家也会一起踢毽子,看谁一口气踢得多,或者互相踢,你踢给我,我踢给她。在当时,跳绳、踢毽子的,都是女生比较多。

文章-” 这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的流行游戏,是由http://999sf.com提供,转载请注明版权出处!

上一篇:并明确对王思聪的直播平台表示认可及支持

下一篇:但是业内人士普遍预计索尼将在E3展会上宣布一款更强大的新版PS4游戏机